鄂式破碎機換瓦刮研與間隙調整方法
發布時間:
2008-09-16 08:59
來源:
一.拆除鄂式破碎機舊瓦時應做的工作:
(1)測量舊軸瓦接合面瓦口墊片的厚度。
(2)測量主軸的水平度。
(3)仔細檢查主軸是否光滑,是否有銹蝕、碰傷等缺陷,如有應設法消除。
(4)測量舊軸瓦的頂隙、側隙及軸向間隙。
二.檢測鄂式破碎機瓦背與軸承座的接觸情況:根據《JB/T5000.10-1998重型機械通用技術條件裝配》的要求,必須將瓦背刮研好,使其達到規定的技術要求,否則,設備運轉時軸瓦與軸承座之間容易產生反向滑移或轉動,為防止這種現象發生、一般均采用銷、套類定位方式。
三.軸瓦刮研的技術要求:根據《JB/T5000.10-1998重型機械通用技術條件裝配》中的要求,主軸刮研應達到以下技術標準。
(1)主軸與軸瓦既要均勻細密接觸,又要有一定的配合間隙,使上、下軸瓦與主軸接觸角以外部分形成油楔,且楔形從瓦口開始由最大逐步過渡到零。
(2)接觸角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,接觸角太小,會使軸瓦壓強增加,嚴重時會使軸瓦產生較大的變形,加速磨損,縮短使用壽命,接觸角太大,會影響油膜的形成,破壞潤滑效果,因此在不影響軸瓦受壓條件的前提下,接觸角愈小愈好。
(3)接觸角范圍內的實際接觸斑點愈多,愈細、愈均勻愈好。
四.刮研主軸瓦:刮研軸瓦應以軸為基準,兩者對研后利用內孔刮刀進行刮削,刮瓦的程序是先初刮下瓦,再初刮上瓦,然后精刮整個瓦,最后刮側間隙及存油點,軸瓦的刮研一般可分為粗刮,細刮和精刮三個過程,刮研時應采用取先重后輕、刮重留輕、刮大留小的原則,在刮研軸瓦時,不僅使接觸點、接觸角符合技術要求,而且要使頂、側間隙達到規定的數值。
(4) 上、下瓦的粗、細刮研:首先把兩下瓦裝在軸承座中,然后在主軸上涂上一層顯示劑(如紅丹粉、紅倩油等),將主軸裝于軸承內,并向正反方向轉動兩三圈,接著將主軸取出,根據軸承上著色點的分布情況進行粗刮,粗刮階段可采用正前角刮,頭幾遍手可以重一些,多刮去一些金屬,以便加快刮研進度,當接觸面積達到50%時,就該細刮了,在細刮階段可采用小前角刮削、刀跡應與軸瓦中心線成45°角,刮時不能用力過大,防止刀跡產生波紋,刮削的刀跡要左右交叉,直到接觸角范圍內的接觸斑點均勻密布,破碎機主軸水平度誤差在0.2mm/m之間為止,上瓦粗細刮研的方法及要求與下瓦的粗、細刮研方法要求基本相同,所不同的是把上瓦放在主軸上方進行對研。
(5) 上、下瓦的精刮研:上、下瓦經過粗、細刮研后,接觸斑點仍然較大,需進一步進行精研,首先在上、下瓦接合面上加上瓦口墊片,將主軸、上瓦、定位銷裝好、擰緊螺絲,使主軸按正常運轉方向轉動幾圈,然后拆掉上瓦、吊走主軸,進行精研工作,刮研時,最好用負前角刮削,直至接觸面上的接觸斑點符合技術要求為止。
(6)刮側間隙和存油點:精刮完成后,應刮側間隙和存油點,刮研破碎機側間隙時,兩端應留出一部分,防止油從瓦的兩側流出,從而保證軸瓦的潤滑,在瓦的接觸部分和不接觸部分之間,應使其逐漸過渡,不允許有明顯的界限,接著在軸瓦的接觸弧面上刮存油點,存油點是用來儲存潤滑油的,存油點可采用圓形或扁形,深度一般為0.3~0.5mm,面積為15~30mm2,總面積不應超過接觸弧面上刮存油點,存油點是用來儲存潤滑油的,存油點可采用圓形或扁形,深度一般為0.3~0.5mm,面積為15~30mm2,總面積不應超過接觸弧面的1/5。
五.軸瓦間隙的測量與調整方法:軸瓦的間隙決定油楔的厚度,并影響主軸的運轉精度,軸瓦間隙過大會引起設備振動,降低設備壽命,軸瓦間隙過小又會導致燒瓦,因此合理調理軸瓦間隙是一個重要問題,必須使其達到規定的標準。
(1)頂間隙 C的調整與測量方法:頂間隙的高度可用增減軸瓦接合面處瓦口墊片的厚度來調整,墊片數量越少,軸瓦壓實情況越好,設備運行越平穩,所以在保證不出現燒瓦的情況下,墊片越少越好,頂間隙的測量方法通常采用壓鉛法來測量。
(2)側間隙的調整與測量方法:軸瓦和軸頸之間的側間隙,通常是采用塞尺來測量,測量時塞尺插入間隙中的長度不應小于軸徑的1/4,軸瓦接合面的側間隙應是均勻相等的。
(3)軸向間隙的測量方法:軸瓦的軸向間隙,一般用塞尺進行測量。
上一頁
下一頁
相關新聞